这套钢琴练习曲如同一座博物馆
这套钢琴练习曲如同一座博物馆近日,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陈韵劼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绎了李斯特著名的《12首超技练习曲》。他的演奏精彩动人。对于这套难度极高的作品,他不仅有指间的体会,也有深沉的思考。
1826年,李斯特完成了一套12首练习曲的初稿,初稿后来经过多次改编、补充,最后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12首超技练习曲》,这12首练习曲代表了钢琴技术的最高境界。其所练习的不仅仅是手指技术,更多的是展现音色的技术、描写景色的技术和表达情感的技术,演奏者需要超凡的想象力和极为扎实的技术功底。这套作品就像一座庞大的博物馆,所有能想象到的音色和技术应有尽有。
这12首练习曲有的写“情”,如第九首《回忆》;有的写“景”,如第三首《风景画》、第五首《鬼火》和第十一首《和谐的黄昏》;有的写事件,如第四首《玛捷帕》。李斯特在这套练习曲中展现出来的作曲技巧是令人惊叹的。在他的笔下,一个短短的动机如同从魔瓶中脱身的精灵,三晃两晃就摇身一变为巨大的魅影,令人目不暇接。一个小小的形象如同盛夏阴晴不定的天气,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大雨倾盆。
在专业钢琴圈内,对于《12首超技练习曲》向来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其在音乐和技术上都是钢琴文献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另一种则认为这套作品过于炫技,在音乐内涵上流于空洞,只是模仿肖邦练习曲的二流之作。
我认为,在技术上,李斯特对当时已经形成的钢琴织体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内涵上也是有真情实感的。第一首《前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动人心魄。第三首《风景画》是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最抒情动人的慢乐章之一。第四首《玛捷帕》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四段变奏各有特点、层层推进,最后的气势和即便在整个浪漫时期的钢琴文献当中也是罕见的。第十一首《和谐的黄昏》令人着迷,由景到情层次分明,月梦花影美不胜收。第十二首《追雪》则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首,忧郁伤感、如泣如诉,是李斯特音乐中最为真挚深沉的篇章之一。
《12首超技练习曲》是李斯特音乐中的精品,没有一条旋律是浮夸的,没有一个和声是空洞的,没有一种情绪是矫揉造作的。仿佛是一组技术高深的油画,展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性格,千变万化的色彩层次把钢琴的表现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陈韵劼)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江南体育-JN SPORTS,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