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三宝”60年 乐海拾贝大音传
“扬琴三宝”60年 乐海拾贝大音传1961年5月初,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张晓峰演奏了自己创作的扬琴独奏曲《边寨之歌》,他把要抓奏和连抹的扬琴音区改成五声音阶,首次采用以琴竹拨奏和用手抓奏等新的演奏技巧,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回忆起《边寨之歌》创作的前后情形时,张晓峰说:“这还是当年随团东北之行受到的启发,至今终身难忘。”1960年前后,作为上海实验歌剧院民族乐队扬琴演奏员的张晓峰,边上台演奏,边尝试创作带唱的曲子,参加首届《上海之春》演奏后,作为舞剧《小刀会》演奏人员随团晋京演出,后来随即赴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演出。在下榻的沈阳宾馆,遇见了当年著名山东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
经过一番思考分析,张晓峰决定用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中对歌的形式,用慢板主题、快板表现,吸收赵玉斋双手抓奏的技巧,增加跳跃动感,还将扬琴七声音阶改为五声音阶,解决连抹难题,直到完成全曲主旋律,《边寨之歌》于1960年12月完成配器,1961年1月投入排练,3月通过审查。在5月初开幕的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张晓峰的演奏大获成功,为此《解放日报》还刊登了张晓峰撰写的创作体会。
那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边寨音乐画卷:在自由舒展引子和的扬琴抒情乐段“对歌”下,展现了一个皓月当空、篝火熊熊、彝族男女青年在森林中欢聚歌舞的夜景。人们仿佛听到了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心的跳动。在“月下欢舞”乐段中,当独奏扬琴和乐队相互对奏和呼应以后,就出现了琴竹拨奏和两个食指交替拨奏,以及大指、中指、的抓奏,演奏者的双手时而滑拨,时而抓弹,这一新的演奏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接着,《边寨之歌》由中国唱片厂录制唱片,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人民音乐》月刊发表张晓峰创作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国内外广播介绍。为此,上海音乐家协会吸收其为会员。
“你一首曲子成名,可以吃一辈子了!”面对《边寨之歌》出现的轰动效应,不少同行前来祝贺道喜,张晓峰对此非常冷静。他想,一首五分钟的曲子能靠它吃一辈子?但是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张晓峰的作曲信心。
在《边寨之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同年8月(1961年),张晓峰开始构思第2首新型扬琴曲《欢乐的草原》。乐曲由散板开始,接着是如歌的行板,运用竹槌滚奏的音符首尾相连,旋律连绵起伏,犹如一个歌手正在演唱,在快板乐段中,竹槌击弦敏捷快速,似箭飞射。在演奏中,他运用“跳竹”技巧,借取古筝的“抹、挑、撮、吟”和琵琶的“轮指”手法,采用“三度滑拨”等新技法,表现出人欢马啸的欢腾情趣,反映祖国一日千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表达了草原人们对家乡热爱的自豪感。
1962年,桃红柳绿的三月,张晓峰躲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小孤山上,他思绪飞扬,又马不停蹄地创作音乐小品《山茶花》。这是一首具有轻音乐风格的扬琴独奏曲,其音乐素材采用云南花灯剧“大茶山”的音调,幽静缓慢的引子,以及高音区流畅跳跃的旋律,呈现出一派美丽晴朗的春天景色,盛开的山茶,鲜艳夺目。接着是缓慢的行板,主题抒情妩媚,加上流畅欢快的副题,好似姑娘们手提花篮上山采茶,悠扬悦耳的歌声在山谷回荡。
《山茶花》《欢乐的草原》这2首扬琴独奏曲在1962年第3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出后,至今一直深受群众喜爱。打这以后,两首乐曲都由中国唱片厂录制唱片发行,并先后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总谱。后来,这三首作品被海内外称作“扬琴三宝”。当年夏天,在上海音乐厅与出席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议的代表同台献艺,张晓峰演奏了一曲《边寨之歌》。1963年,张晓峰随团访问朝鲜。在平壤歌剧院举行的联欢晚会上,张晓峰演奏扬琴独奏《边寨之歌》和《欢乐的草原》,使朝鲜朋友大为震惊。一位典雅的朝鲜女演员端上两个盛有糯米团子的盘子向张晓峰走来,眼睛盯着jn江南中国,示意让他吃下去,此刻恍然大悟的张晓峰连忙吞了下去。此情此景,张晓峰终生难忘。
“扬琴三宝”的影响力也是张晓峰所始料未及的,可以跨越时代,穿越时空。当年上海青年话剧、影视演员祝希娟,曾有感于扬琴艺术的魅力,专程前来拜访张晓峰,还跟着上了几堂扬琴课呢。还有当红影星刘晓庆在荣获百花奖的获奖庆典上,她兴奋地扬琴独奏一曲《欢乐的草原》,那投入演奏的劲儿,成为乐坛的佳话。
耄耋之年的张晓峰,耕耘不辍,佳作迭出。建国70周年之际,由他改编创作的唢呐与乐队《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上海东方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当合唱演员与全场观众齐声高唱时,整个演出达到,掌声经久不息。著名唢呐演奏家左翼伟说“昨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团共同完成了张晓峰老师改编的唢呐与乐队《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首演。感谢张老师在89岁高龄时完成了这部作品,感谢青年指挥家吴坚及民族乐团、合唱团的合作!”
如今,92岁高龄的张晓峰先生精神矍铄,依然关心时事,关注民生和民乐的发展,祝福“民乐常青树”张晓峰老师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张晓峰,民族音乐家、著名作曲家,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党党员。江苏太仓人,1931年生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 — 浏河。自小受到江南丝竹的熏陶,十五岁时,即参加当地清音班活动,演奏江南丝竹。1948年,进入上海从事戏曲音乐工作。1955年,考入上海歌剧院任扬琴演奏员。1961年自编、自演的杨琴曲《边寨之歌》、引起轰动;1962年又创作了扬琴曲《山茶花》和《欢乐的草原》,被行家誉为“扬琴三宝”。70年代起,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谱写了一系列光彩夺目并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山村来了售货员》(唢呐)、《琵琶行》(琵琶)、《新婚别》(二胡)、《梁山随想》(唢呐)、《窦娥冤》(古筝)等,被誉为“音乐中的唐诗”;1988年起,相继在香港、上海、新加坡、北京和南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均获成功,媒体称之为“真正的中国民族之音”和“艺术上的常青树”!
张晓峰共创作了四百多首器乐、声乐作品,先后录制二十多盘个人专辑CD、VCD和DVD。其作品构思新颖,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感人。其中《山村来了售货员》、《琵琶行》、《新婚别》等乐曲,长期以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在亿万学生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1年,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日联合摄制组慕名而来,拍摄了张晓峰的艺术生活纪录片。1996年,太仓、上海等电视台又摄制了张晓峰的艺术纪录片《一个农民的儿子》和《灵魂里飞出的旋律》及《音乐人生》等,并相继在国内外播放,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勤奋拼搏的工作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定居太仓后,张晓峰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当地音乐普及和培育新人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整理编配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和《江南丝竹新曲八首》出版了CD和总谱,其中《六花六节》一曲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2004年太仓江南丝竹晋京展演,广获好评。由此,江南丝竹成为太仓的一张金名片。
1998年至2002年,他以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创作了反映以中国历史上四位女性不同命运为题材的二胡协奏曲《丽歌行》、《杨贵妃》、《西施情》和《六月雪》,并在新加坡举办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大获成功,其实况录像由海外和国内相继出版发行。主要著作有:《扬琴曲集》、《扬琴演奏基础》、《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寻宝记》、《音乐人生》《岁月悠悠线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了表彰张晓峰对民族音乐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香港和上海亦授予他“终身成就奖”。